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化研究生导学团队

来源:黑龙江研究生思政教育联盟浏点击数:588更新时间:2021-06-29


导学团队简介:

斯拉夫语言文化研究生导师团队由赵秋野教授领衔,主要从事俄语语言学、俄罗斯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交际、翻译学、国别区域学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14名,博士生7名,硕士生74名。团队坚守边疆外语教育,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北雁”不“南飞”,几十年扎根边陲,甘于清贫、奉献,创建外语一级学科博士点,开垦斯拉夫语人才培养及斯拉夫学研究的处女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秉承新文科理念,培养学科融合人才,主持省首届新文科建设项目,建设国内首个“斯拉夫学微专业”;坚持问题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龙江发展,探索前沿问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项目“斯拉夫国家语言文化及发展战略研究”及“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支持计划”等省部级15项、厅局级20余项,近十年共获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学科建设经费500万元。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化研究生导师团队的主要依托——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创始于上世纪50年代,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团队于2000年开始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2018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现建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俄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建有俄语翻译(笔译)专业学位硕士点,与教育科学学院联合建设课程与教学论(俄语教学论)硕士点。团队所属学科“十一五”期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2010年学科牵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十三五”期间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16年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得B-成绩,其中科研水平排在前10名;2018年外语学科被学校确定为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高原学科”,现已通过验收;2018年申报并获批首届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支持计划项目“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圆满完成一级学科硕士点评估和翻译硕士点复评工作。导师团队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丰富的指导研究生经验,其中1 人为“万人计划”国家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劳动模范、省师德先进个人、俄罗斯政府奖获得者,首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为省级教学名师;3 人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6 人为校级教学名师;3 人为校科研拔尖人才。

导学团队主要事迹:

  1. 团队基本情况

1.政治素质过硬

在学校构建“112349”一体化思政育人模式和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全国共 25 家,黑龙江唯一)工作中,团队所在学科构建了“思想铸魂、价值引领、实践提升、文化自信、学术赋能、组织强基”的思政工作体系,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制度化,制定《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严守课堂教学、教材选用、会议论坛、宣传舆论等阵地,严格实行“一事一报”“一会一审”制度、外籍教师聘管制度、外教课堂党员驻班制度、教材选用审核制度、信息发布审核制度、出国师生教育管理制度;在CSSCI期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论文《基于联想实验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接受研究》,主持省教育厅教改项目《俄罗斯文学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关联研究》,举办“中俄高校教师思政能力提升国际学术论坛”,以课程、文化育人形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师、学生均政治素质过硬。

2.师德师风高尚

团队成员坚持立德树人,以德立身、立学、立教,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泊名利,为人师表,广受师生好评。赵秋野荣获“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省劳动模范、省“最美园丁”、省师德模范年度人物提名奖、两次被学校推荐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团队中3人获省师德先进个人、3人获省留学归国人员报国奖、校五四青年奖章、校“三育人”先进集体及个人、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团队成员潜心教书育人,关心关爱学生,传播优秀文化,投身社会实践,坚持“四个面向”,发挥语言实践服务社会的优势,研究生为中俄博览会、国际冰雪节、哈洽会、国际大米节等大型活动提供语言服务,为哈尔滨音乐学院、中俄标准件中心、省档案馆、哈尔滨大剧院等机构提供翻译服务,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举办斯拉夫文化节、专业汇报演出等特色品牌活动,在文化互鉴中增强文化自信。

3.业务素养优良

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研究生指导方式,致力研究生培养,自觉践行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建设协同高效的“全员育人共同体”,发挥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专兼职辅导员等思政骨干队伍作用,统筹发挥专业导师、学生骨干、优秀校友、学生家长等多元育人主体作用,建设生涯规划工作室、心理健康咨询室;唱好科研育人“三部曲”,树立科研育人理念,开设《科学道德》必修课程,坚持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依托省部级科研平台、智库、实验室,引领研究生学术创新;引导研究生参与导师国家社科、省社科基金项目,主持校硕、博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倡导文科团队科研育人。团队负责人赵秋野教授指导21届硕士研究生,3届博士研究生,所指导的在读研究生表现优秀,已毕业研究生在工作岗位上作出优秀业绩。

  1. 团队建设及培养

1、团队结构及建设

团队负责人为斯拉夫语学院院长、中俄双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国家一流专业俄语专业带头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中心“斯拉夫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俄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教育部霍英东教学奖、俄罗斯联邦国际人文合作署推广俄语特殊贡献奖,获省社科一、二、三等奖5项,曾任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教育部《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外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和心理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省外语学会和俄语学会副会长,任《中国俄语教学》、俄罗斯科学院《心理语言学问题》杂志编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学科评估、长江学者评审专家等,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群体中发挥凝聚作用。团队成员1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教授8人(二级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13人具有博士学位。在团队负责人引领下,发展目标明确,突出建设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本,建立学习型组织,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为团队成员搭建成长平台,努力培育团队协同创新精神,形成了守望边疆外语教育、教风端正、甘于奉献、名师辈出、求实奋进的教研科研队伍,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文明传承、服务社会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

2、培养模式

1)明确价值导向,科学修订培养方案。

团队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注重培养过程质量,科学、合理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定期修订并严格执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俄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俄语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哈尔滨师范大学MTI培养方案(英汉笔译、俄汉笔译、日汉笔译)》等培养方案,以新文科建设理念为引领,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以课程质量监督机制为保障,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2)聚焦人才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团队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式发展,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注重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具体包括:

第一,立足教科研,着力导师队伍能力提升。大力资助导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各类培训,邀请专家辅导导师申报国家社科项目,团队带头人主持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学俄语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该课程为俄语教学论方向硕士研究生重要教学资源;团队成员积极申报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主持省学位办教改项目4项,学校研究生教学质量工程提升项目3项,课程建设项目3项,学术交流项目4项。

第二,依托科研平台,全程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依托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中心“斯拉夫国家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俄罗斯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俄语教育研究中心”,强化团队科研攻关意识,研究生参与导师多项国家社科、省社科项目,研究生获省社科奖3项。

第三,举办高层次研究生论坛,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2018-2020年连续举办3届全国性“一带一路视域下斯拉夫语言文化及发展战略研究生论坛”,在学术界引起良好反响,第一届论坛上交流的优秀论文正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辑,即将问世,第二届论坛论文集正在编辑中。

第四,定期举办学术组会和沙龙,为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近5年举办研究生学术组会200余场,其中在“哈师大斯拉夫硕博平台”公众号上推送报道的有102场。

第五,大力资助研究生外出参会,推动研究生走向学术前沿。团队资助提交论文并审核通过的研究生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近5年共资助140余人参加了包括“第五届中国心理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成都)、“俄罗斯文学的历史传统与现实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大连)、“‘现当代俄罗斯文学跨学科研究’国际会议暨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年会”  (杭州) 、“第九届全国高校俄语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研讨会” (哈尔滨)、“‘区域研究与比较教育’国际学术论坛”(长春)等学术会议。

第六,邀请专家学者讲学,激发研究生科研热情。近5年举办各类讲座50余场,讲座专家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各大高校以及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第七,建设硕博公众号,筑牢培养平台。从2017年起创办“哈师大斯拉夫硕研平台”(现已更名为“哈师大斯拉夫硕博平台”)微信公众号,发布与硕博研究生培养相关的信息,包括开题、中期考核、答辩、组会、学生参会、学院研究生培养相关活动等的通知和报道,成为记录硕博研究生培养过程、交流硕博研究生学术思想的主要阵地。

        3、育人成效

团队教师爱岗奉献,陪伴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的研究生思想品质好,就业质量高,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与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主持实践创新、科研创新项目10余项,以第一单位公开发表论文140余篇,近5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20余人考取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科院、黑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及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部分往届毕业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为教授、云山学者、成为专业学科带头人。全员包保促就业体系日趋完善,就业行业覆盖面广、空间大,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工程成效显著研究生就业率100%,国内外升学逐年提升。毕业生品德高尚、专业过硬、作风踏实、勇于创新,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团队社会声誉不断提升,育人成效显著。

    1. 导学团队主要事迹

1. “俄语+中国”宣讲模式,研究生自觉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为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支部、进课堂、进头脑,自2017年开始,采取“经典俄译”“经典诵读”“经典传唱”等方式开展研究生思政教育,在学院党委委员、研究生导师的引领下,研究生积极参与,开发建设院本系列教材《<共产党员宣言>俄汉双语学习读本》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俄汉双语学习读本》,总字数达47万,成为实施课程思政的新载体。“《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俄译及展演”“苏共亡党的历史镜鉴”等项目连续三年获批学校“廉洁文化教育”示范项目;先后开展了《共产党员宣言》《党的十九大报告》等俄汉双语诵读活动,500多人次踊跃参与,开展集中培训20多次,累计诵读时长达20多个小时。研究生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均能够用流利的俄语诵读马列经典著作和****************,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通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边疆处处赛江南》等红色经典爱国歌曲俄译、诵读、演唱,学生深受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感染熏陶,国家情怀更加深厚。硕士生尹东露等同学在俄罗斯萨哈林国立大学进修期间,参观当地博物馆,担任展览会中国传统文化展品的讲解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在国庆节前夕,她带领多位本科生共同排练“我和我的祖国”合唱节目,用俄文朗诵,在萨哈林国立大学与当地文化机构共同组织的庆祝中俄友好晚会上深情表演,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产生积极的社会反响,相关活动得到当地电视台的报道。在俄罗斯萨哈林大学留学的研究生党员为俄方师生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税法知识,在布拉格维申斯克市留学的研究生党员为俄罗斯高校师生宣讲中国政治制度和法律;留学俄罗斯远东的研究生在“中国日”上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俄罗斯电视台等媒体予以深度报道。

2.“俄语+服务”实践模式,研究生自觉作语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奉献者。

研究生多年来坚持服务社会,在语言服务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近年来,有200多名研究生在“中俄博览会”“中俄电影周”“中俄科技周”“中俄体育节”“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等高级别、高规格国际会议中担任志愿者,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哈夏音乐会、哈尔滨音乐学院、哈尔滨大剧院、黑龙江省档案馆、中俄标准研究中心等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俄语翻译服务,在中俄文化艺术、教育、商贸交流中做出贡献。翻译实践活动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实践工作经验,也充分展示出研究生为家乡、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的责任担当。获得志愿服务证书500多份,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5000多小时。

3.“俄语+科研”研究模式,研究生在学术创新中发挥示范作用。

研究生在导师带领下完成10余万字的《基于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词汇联想实验的语言意识研究》研究报告,报告的核心内容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上发表;研究生党员在硕士论文《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的设计与编撰》基础上,组建编者团队,编写完成《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并获批了2019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2019年,学院与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共同举办“中俄教师思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国际学术论坛”,多名研究生参加论坛并做主旨发言,本次论坛得到中国新闻网、黑龙江东北网等多家媒体报道;研究生党员在2020年举办的第二届“儒易杯”中华文化国际翻译大赛上获一等奖。

2017年举办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斯拉夫国家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斯拉夫学学术研讨会



2019年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视域下斯拉夫国家语言文化及发展战略研究生论坛

2019 年举办“中俄教师思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国际学术论坛”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讲学

硕士论文答辩会

博士开题报告会

心理语言学方向研究生学术组会

翻译硕士学术组会

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研究生在深哈对俄艺术博览会上做志愿者

团队近5年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

团队近5年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团队近5年发表/出版高水平论文/著作情况

团队近5年获奖情况

目前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学期间表现情况

5年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考取博士情况

5年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工作情况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