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大学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导学团队

来源:黑龙江研究生思政教育联盟浏点击数:414更新时间:2021-06-30

 

导学团队简介:

齐齐哈尔大学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导学团队由陈曦泽副教授领衔,主要从事声乐演唱、器乐演奏、合唱指挥等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教学研究。该团队现有硕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40名,导师队伍中有既有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者,还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硕士生毕业论文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音乐界前沿问题研究,并面向音乐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培养人才的成果。

团队在教学中坚持思政元素融入,不断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根植爱国情怀,目前已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音乐实践互为补充、课程思政科科融入的教学模式。依托学院的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排演了钢琴协奏曲《黄河》《命运交响曲》、歌剧《江姐》《小二黑结婚》等经典作品,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形成强化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优势的同时传承了经典,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本学科是国家首批学术型硕士点,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上属先行者,2019年通过了国家学位点合格评估,使学科建设与发展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近年来,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打造了一批扎根龙江,放眼未来,具有较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主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陈曦泽带领的齐齐哈尔大学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导学团队,该团队成员不但具有高水平、高学历,且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在研究生日常管理、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定和调整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学术研究和学位论文等方面,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导师团队主要事迹:

齐齐哈尔大学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导学团队拥有各项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2016年,团队成员王维博士成功获批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7年,团队三名教师成功申报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018年团队获批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填补了学科高水平项目的空白。近五年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学术研究总体水平实现了快速发展,学科累计经费达到50余万元。

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和强化整个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育人意识,在导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有效融合,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具体案例如下:

江富阔同学是我校2017级研究生,研究生就读期间他以嫩江流域的蒙古族音乐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多次跟随我院导学团队下乡采风,足迹遍布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他拉哈镇、克尔台乡、敖林西伯乡等地。其论文《嫩江流域蒙古族民歌旋律的变异特征》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音乐创作》2018年第4期。

我院导学团队不仅关注研究生的理论学习,也十分注重学生意识形态的引领,在全省高校大学生“新思想·我来说”主题竞赛活动中,江富阔同学的参赛作品《新思想·我来说----薪火相传勇担当》荣获殊荣(二等奖)。

江富阔同学不仅在理论学习上钻研进取,在音乐实践上也不断创新,由他独立作曲的作品《从这里出发》获得齐齐哈尔市文艺界抗击疫情优秀作品称号。歌曲《从这里出发》在学习强国APP播出;歌曲《今生离不开你》在20206月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毕业晚会上展播。这些音乐作品不仅具有着鲜活的时代气息,也反映了年青一代与时俱进的责任担当。

江富阔同学毕业后任职于齐齐哈尔大学党委宣传部,繁忙的工作没有使他停下科研的脚步,在2017年先后获得了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和齐齐哈尔大学基层党组织活动项目。

从江富阔同学自强自立的优秀案例中,我们看到了齐大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导学团队所具有的学术能力与务实精神,特别是对于学生内在品质成长的关注,这也是我院导学团队所以设立的初衷,德育、学术、思想全方位发展,以此重返大学教育的本位——立德树人。

团队秉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省级课程思政名师为骨干,建立了达斡尔族音乐研究基地,积极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团队负责人长期组织学生参加校交响乐团的演出活动,舞台实践推动了学生课堂教学与理论研究的深入,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深入到少数民族聚集地,开展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活动,成为具有“舞台表演能力、实践教学教学能力、理论研究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更加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近三年有40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和省级奖学金,7人次在省部级重要文艺比赛中得奖,在国家核心期刊和省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多年来,导学团队在人才培养上,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方面,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四个面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校园文化节、艺术展演、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等实践活动作为教育载体,排练、演出经典剧目、原创歌曲,强化实践育人作用。仅2019年一年就完成重要演出20场,包括庆祝“七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迎新生”、“高雅艺术进校园”省内高校巡演、“消防宣传日”、“黑龙江省首届高校法治文化节”、“黑龙江之冬”国际艺术节系列活动等。通过教学和实践,将理想信念、法治意识、社会责任、品格修养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强化价值引导,厚植爱国情怀。充分展现了研究生导学团队教学相长、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良好风貌!”他们关心学生生活,关爱学生成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疫情期间,导学团队通过线上沟通,为每个研究生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学生们通过远程登录进行学术研究,教师为学生们尽最大努力提供专业文献和音乐视频,确保各项学术、科研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1. 研究视角的创新:利用地域优势,着眼于边疆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进行艺术创作,并将作品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将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有效衔接。

  2. 学术观点的特色和创新:以地域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进行音乐、舞蹈创作创作,将思政教育和美育的培养目标统一起来,建设一支优秀的、有政治担当和社会责任感的美育师资队伍。

  3. 瞄准学术前沿,带动学科整体水平。以产学研一体化为途径,发展和繁荣地方文化,彰显大学精神,传承文化薪火,为促进黑龙江省西部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团队近5年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


团队近5年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团队近5年发表/出版高水平论文/著作情况


团队近5年获奖情况


目前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学期间表现情况


5年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考取博士情况


5年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工作情况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