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科技大学煤矿安全高效智能开采导学团队

来源:黑龙江研究生思政教育联盟浏点击数:659更新时间:2021-06-30

导学团队简介:

 “煤矿安全高效智能开采” 团队由肖福坤教授领衔,主要从事煤矿开采中的灾害防治、高效智能化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该团队现有导师1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肖福坤、刘春生、张国华、刘永立),硕士生导师11名(肖福坤、张国华、刘永立、刘春生、刘海涛、秦涛、康健、李伟、刘志军、金珠鹏、陈刚)。

为实现煤炭安全高效开采,释放我省煤炭优质产能、提高煤炭的自给率,黑龙江科技大学组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煤矿安全高效智能开采团队。围绕研究任务团队在智能开采技术、矿井动力灾害防治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构建了“四个面向”人才培养体系。近5年,团队承担了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揭榜了黑龙江省极薄煤层智能开采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省级重大项目,获得了多项省部级奖励。培养了一批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提高。

1 团队合影

团队主要事迹:

一、团队发展历程

 “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开采”研究生导学团队,隶属的黑龙江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科采矿工程专业,专业始建于1947年。伴随学校74年的矿业特色发展历程,一代代采矿人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学校艰辛创业发展历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煤炭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7-2001年——扎根边陲煤城,服务煤炭产业。团队历史传承于1947年建校之初成立的采煤专业团队。学校在边陲煤城鸡西办学的56载,几代采矿人扎根煤城,服务区域煤矿企业科技攻关,培养了大批的煤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龙煤集团所属煤矿中,70%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为我校毕业生,他们被誉为我省“煤炭工业的脊梁”。

2001-2010年——加强内涵建设,实现跨越发展。伴随学校办学空间的跨越,团队条件建设、专业办学层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采矿专业团队基础上,组建了“煤炭安全洁净高效开采”研究生导学团队。2003年获批采矿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批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团队始终坚持以服务煤炭工业发展为己任,坚守服务国家和我省煤炭工业发展初心不动摇,加强校企合作、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与科技攻关,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技术和人才支撑。2010年“煤炭安全洁净高效开采”研究生导学团队,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

2011-2021年——强化融合创新,助推产业升级。为了解决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发展高层次人才需求和科技创新需求,促进产学研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在“煤炭安全洁净高效开采”研究生导学团队基础上,与龙煤集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东北大学等单位成立了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了“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开采”研究生导学团队,按照煤炭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煤炭清洁化的发展需求,实施产教融合、协同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与融合创新发展模式。2020年获批了黑龙江省“百千万”工程科技重大专项“煤矿火灾防治与重大灾害监测监控关键技术开发”项目;2021年联合国内14家科研院所与企业,申报了黑龙江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极薄煤层智能开采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助推区域煤炭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助力龙江矿产资源开发及精深加工万亿级产业集群、煤及煤化千亿级产业发展,打造煤炭行业百亿级企业。

二、“四个面向”人才培养模式

202009月,******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科技创新作出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部署,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5年,“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开采”研究生导学团队,积极调整学科方向结构,逐步构建了以“四个面向”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服务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的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开采高层次人才。

一是面向煤炭产业发展科技前沿,培养研究生原始创新能力。“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开采”团队,立足煤炭产业科技前沿,从国家需求、区域发展中提炼科学问题,致力于“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开采”领域的原始创新。团队依托学校广泛的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基础,建立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基础研究高地——“煤矿智能开采实验室”,实验室汇聚了一批来自煤炭行业的高水平研究学者,定期开展学术讲坛,带领研究生在三维动态地质建模、智能控制、煤岩识别与感知等基础研究领域潜心钻研。

2 国内外交流活动

二是面向区域煤炭产业经济发展,培养研究生技术应用能力。黑龙江省委《***龙江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之一为:“加快释放煤炭安全优质产能,提高煤炭省内自给率。”煤炭产业发展将呈现出安全、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对煤炭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开采”团队,围绕国家煤炭产业智能开采总体发展目标,积极发挥团队融合创新功能,进一步凝练、优化了研究方向。优化了煤矿开采、矿山机电、矿井安全、煤炭深加工与利用等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以传统采矿知识模块为基础,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知识融入了教学内容,并与龙煤集团等企业联合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着力培养煤炭安全、高校、智能开采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3 导师带领研究生现场科研与实践锻炼

三是面向煤炭产业转型战略需求,培养研究生交叉学科视野。煤炭产业发展面临融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化转型升级,“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开采”团队,面向国家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需求,突破传统的学科专业结构壁垒,研究生培养过程融入了煤炭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涉及的能源、信息、先进制造、安全等学科领域知识,通过学科交叉化、导师全程化、创新全覆盖、科研全融合的方式构建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写上跨学科知识、前沿性研究视野。

四是面向绿色和谐矿山建设需求,培养研究生社会责任意识。“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开采”团队充分认识到: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不仅是我国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要求,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煤炭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团队依托我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洁净煤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科普示范基地”,研究培养过程中增加矿区规划布局、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企业管理、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环节。

4 人才培养平台条件

三、人才培养成效

 “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开采”研究生导学团队,累计指导毕业研究生207人;在读硕士研究生76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0人;研究生就业率95%以上。研究生毕业主要从事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开采领域的科学研究、生产一线工作。

 “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开采”导学团队依托“黑龙江省煤矿深部开采地压控制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直接服务于研究创新培养与实践锻炼环节。团队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拓展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空间,寻求新的学科方向增长点,积极组织跨文化学习互动,拓宽国际合作领域,与俄罗斯、加拿大、几内亚开展中外合作交流20余年,与29个国外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平均每年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学术讲坛、研究生论坛25次。

5 国内外学术交流

5年,研究生在校期间人均发表论3.5篇,人均发表论3.5篇,研究毕业论文源于导师科研课题比例达100%,研究生参与国家级课题占比85.5%,研究生获国家级、省级创新大赛25项。

长期以来,“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开采”团队教师扎根煤矿生产一线,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了大一大批煤炭行业优秀人才,为国家及区域煤炭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教师团队及毕业生受到社会多方好评与肯定,《中国教育报》《黑龙江日报》等多次报告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教师团队及毕业生。

6 教师团队及毕业生受到社会好评

四、团队建设成效

1.服务区域煤炭产业需求,助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

依托区域内学科优势、学科集群优势,围绕煤炭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资源高精度勘查、智能开采、资源深加工利用、耦合灾害治理与生态环境治理等前沿方向,进一步找准学科发展战略定位和建设路径,不断凝练学科特色研究方向,服务区域煤炭产业需求。近5年,团队完成了省煤管局、龙煤集团等政府部门及企业完成了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与龙煤鸡西矿业公司、七台河矿业公司等煤炭企业开展了煤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冲击危险性评价等相关科技服务200余项;研发了包含从终端生产技术人员到集团公司管理决策层详细工作流程的安全生产调度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集团公司的协同指挥、集中监管,使煤矿生产流程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其中,智慧管理平台、煤矿智能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等研究成果在省内23处地方煤矿得到推广应用,为龙江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7 校企联合研发的安全生产调度综合管理平台

2.聚焦智能开采领域前沿,助力煤炭产业智能升级

智能开采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固定岗位无人值守和危险岗位机器人作业,实现煤矿转型升级,有效解决煤矿安全隐患和招工难等问题,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保障优质煤炭资源的稳定供应。2017年以来,团队联合国内智能开采领域相关的研院所与企业成立协同创新研发团队,开展了煤矿智能开采领域前沿课题研究。2021年,团队联合国内具有智能开采领域研究优势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北京龙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水平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了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创新联合体,申报了黑龙江省首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极薄煤层智能开采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项目申报总金额1.2亿元。煤矿智能开采领域研究,旨在实现煤炭精细化开采,大幅提高开采效率,符合煤炭产业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开采的发展要求,将推动煤矿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变革,实现煤炭开采方式与工艺重大转,助推区域煤炭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助力龙江矿产资源开发及精深加工万亿级产业集群、煤及煤化千亿级产业发展,打造煤炭行业百亿级企业。

8 团队参加黑龙江省智能化建设现场推进会

9 “揭榜挂帅”项目交流会

3.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助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

团队建立了多主体的信息、人才、技术与平台共享机制,实现多方资源融合。依托多方共建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服务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员培训的校内外科技创新平台与实践教学基地,广泛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等,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互嵌式融合。以企业的生产链、产品链、技术链创新链为对象,依托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整合校内外科研平台,校企协同共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产出一批服务于煤炭产业“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开采的科技成果。团队与龙煤集团联合申报了2020年度黑龙江省“百千万”工程科技重大专项“煤矿火灾防治与重大灾害监测监控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实现了我省煤炭生产领域省级科技重大专项的突破。校企协同产出的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煤矿灾害监测预计技术等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10 黑龙江省“百千万”工程科技重大专项启动会

结束语

面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双重使命,煤炭工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开采”研究生导学团队建设迎来重大机遇与挑战。团队将牢牢抓住国家统筹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机遇,依托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科研平台和先进实验设备,坚持面向煤炭产业科技前沿、面向煤炭产业经济主战场、面向煤炭产业转型重大需求、面向绿色和谐矿山建设需求,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提升团队建设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发挥产学研引领示范作用,提升我校服务煤炭产业能力。

团队近5年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

团队近5年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团队近5年发表/出版高水平论文/著作情况:


团队近5年获奖情况:

目前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学期间表现情况:

5年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考取博士情况:

5年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工作情况: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