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团队简介: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控博士生导师团队由严善春教授领衔,主要围绕保障生态安全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国家重大需求,从事森林生态系统重要林木病虫害的综合防控相关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10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省模范教师、省优秀教师各1人,省教学名师2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美科技推广员”称号1人。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71名。
近五年来,团队先后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林业科技成果国家级推广项目等项目20余项,累积获批科研经费13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41篇,主编专著和教材3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人次,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3人次,省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奖1人次。
一、坚定政治信仰,坚守立德树人主战场
将德育建设置于团队工作重心,坚定“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育人理念,建设以德育人、模式创新、科研攻关、社会实践导学团队,构建多维协同、内生驱动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导师集体负责制。导师重视对个人思想的建设与培养,并以“以读书为引领,定期谈心谈话为抓手”的育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团队导师分工合作,因材施教,发挥团队集体作用,定期单独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实时了解学生近况,共同解决同学们的观点和思想问题。
团队负责人和成员都能做到为人师表,发挥引领作用,形成平等开放、包容信任的师生关系。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授课、导学以及日常沟通的各个环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践行“两个维护”、加强“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使学生进一步坚定了政治信仰,更加爱党、爱国。近5年毕业的46名研究生中有12名同学在读研期间加入了党组织;在读的71名同学中已经有16名同学读研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全方位课程思政。通过《森林有害生物综合管理》、《有害生物防治学》等课程,将“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等国家的大政方针,乃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翻身、解放、建设的成就,融入到课程的发展、建设和进展中。在引导同学充分认识党和国家的伟大成就的同时,提升他们服务林区、护卫森林的使命感,面向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聚焦林业生产问题,创新生态安全防控技术,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安全。
扶贫实践,锤炼新兵,争当模范。通过参与扶贫项目,丰富导师对研究生开展价值观引领的场景。培养学生牢记绿色使命,保持对时事政治的高度敏锐。同学们积极参加党支部活动和其他集体活动,在线上、线下主动进行科研学习经验分享和交流。使研究生先后获2021届全国“林科优秀毕业生”、第十届“梁希优秀学子奖”、黑龙江省“三好学生”、东北林业大学“青年五四奖章”、“优秀研究生”、“优秀团员”、“社会实践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二、前沿引领,问题导向,因材施教,培养科研真本领
依托团队专家指导,围绕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急需解决科学问题等,追踪领域前沿,团队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50余篇。在参与科技攻关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到全方位培养磨炼,形成了独立思考、敏于行动的良好作风。
多名博士研究生连续两次荣获国家奖学金。在读期间,累计获得授权国家专利3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项;参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TOP的论文10多篇篇;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多项,获2019年中国科协优秀中外青年交流计划项目资助1项;多次参加中国林业学术大会,获分会场“优秀报告”、“优秀论文奖”等。
三、初心不改,穿梭林海,培养与践行“塞罕坝精神”
团队导师注重培养研究的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读期间均会多次跟随导师外出学习与调研。东北林业大学森保学科建设的“黑龙江省外来林木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十三五国家中研发项目聚焦松材线虫与寄主松树的互作致灾机理的研究。研究生参与了松材线虫侵染检测技术研究。松材线虫被比喻为松树的癌症,入侵红松、油松后,红松、油松会分泌植保素抑制松材线虫定殖。松材线虫通过效应因子抵抗植保素。这些效应因子是某一株系松材线虫特有的,因此会诱导寄主发生与抗其他病原入侵不同的基因表达,鉴定到这一特异基因表达谱即可在红松、油松萎蔫之前发现松材线虫侵染。团队成员带领研究生研发出松材线虫早期侵染检测试剂盒,应用该盒试剂盒可早期发现、高效清除疫木,有效抑制松材线虫的传播扩散,降低和挽回疫区的经济损失,早日拔除疫区。本研究科研成果应用于辽宁省3个疫区的疫情检测及防控,约4500公顷松林的6000多株疫木被清除,协助拔除疫区2个,挽回经济损失5亿多元。
参与“红花尔基樟子松枯梢病大面积防治”项目实施,挽回经济损失1.7亿元;赴内蒙古库都尔林业局进行“库都尔百万亩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模式的研究”;参与宝清县雁窝岛风景区生态博物馆及五大连池火山博物馆生态标本馆的植物、昆虫与菌物标本的制作、布展等。
在一次次的外业实践中,研究生深刻意识到林学人、森保人要有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不仅是“多发文章多立项”,更是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真正把科研成果写在森林大地上、写在林业发展建设工作中。
四、激发潜能,培养创新创业新型人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团队成员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发展号召,多次带领研究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结合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2017年凭借“林木园丁”项目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黑龙江省一等奖。
五、分享交流,开阔视野,共同进步
建立了学术周会、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团队活动机制。各研究小组围绕实验进展、难题探讨、文献精读、领域前沿等内容开组会,研究生全员参与、轮流主讲。疫情期间开展线上学术沙龙活动。每年举办30余场,每年完成学术报告100多份。邀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等国内外专家来校举办昆虫嗅觉行为及害虫防控新技术的系列讲座,激励研究生瞄准国际前沿,勇攀学术高峰。
六、聚沙成塔,新时代森保人致力美丽中国建设
鼓励学生勇做森林卫士,加入志愿者行列宣传绿色使命。如加入“全国十佳环保社团”绿色使者志愿者协会,参加“中小学生环教”、“地球一小时”、“环保公益周”、“漂流瓶”等活动,累积志愿服务时长2000多小时,助力绿使协会获第七届“母亲河奖”绿色团队奖、“全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等荣誉称号。“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绿色使者志愿者协会里参与的一件件“小事情”不仅培养了研究生的环保意识,更是奠定了建设美丽中国、勇担绿色使命的信念。
团队近5年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
团队近5年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团队近5年发表/出版高水平论文/著作情况:
团队近5年获奖情况:
目前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学期间表现情况:
近5年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考取博士情况:
近5年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