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团队简介: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导学团队由李文兰教授领衔,主要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12名。
多年来,共承担项目13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46;获得各级奖励 104项,其中省科学技术奖30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 项,发表学术论文632 篇,被SCI、EI 收录193 篇,出版著作29 部。参与制定《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并承担“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重点任务实施,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为企业新药研发、建立行业标准、咨询培训等提供支持,促进成果转化,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团队出国访学人数占团队人数的27%,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国际化,同时通过深化对乌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导师团队主要事迹:
一、团队建设情况
1.基本情况
本团队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9年顺利通过验收)、3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 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团队拥有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省政府特贴1人,博导7人,为省535工程第二层次领军人才梯队骨干成员。
2.研究方向与优势特色
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指示为统领,形成中药抗肿瘤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化研究、中药新剂型研究与产品开发、中药防治临床疑难病症的效用机理研究、基于环境风险评估的中药安全性评价等5个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了“中药红细胞免疫抗肿瘤理论”,构建了基于“固有成分-代谢产物-效应检识”动态整合模型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特色研究模式,聚焦北药资源开发和生产中的技术瓶颈形成“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质量标准技术”、“基于体内外模型的活性筛选技术”、“活性物质体内ADME 评价技术”、“新剂型制备技术”共性及关键技术优势。
3.人才培养目标
团队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坚持服务区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及中药产业需求,着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备中医药思维和国际视野、掌握中药学宽广基础理论和深厚专门知识、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中药领域传承发展、德才兼备的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
二、导学过程中科技自立自强生动案例
案例1:解决区域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突破寒地道地药材质量评价与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实现产品创制。
结合黑龙江独特的寒地道地药材资源,从“多成分、多靶点”整体表达化学成分群及与此相关的药效生物信息,通过构建“固有成分/代谢产物-药效检识”动态整合模型,结合反向溯源分析发现寒地道地药材质量标志物,形成以“质量-代谢-药效”关联模式为关键技术的质控体系,完成了菟丝子、连翘、五味子、刺五加、卷柏、火麻仁等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指导制订寒地道地药材的行业标准,提升了寒地道地药材品质。同时,围绕寒地高发性疾病防治结合,解决寒地道地药材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生产工艺优化等制约区域药物特色健康产品产业化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发区域特色健康产品。以黑龙江优质高产的“龙九味”之一火麻仁为研究载体,与中国健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汉麻研究中心”,对火麻仁的品质评价及火麻多肽和火麻蛋白粉等健康产品研发中提供关键技术;与天之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具有降脂润肠、益气养血、疏肝解郁、滋补肝肾等功效的系列健康产品。并于2020年10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博览会展出,受到副省长孙东生的好评。通过全面支撑龙江道地药材质量评价与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完成产品创制,延伸了龙江道地药材的全产业链条,解决了区域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案例2:形成桦褐孔菌“资源种植-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工程化-产业化”的全产业链条体系,塑造龙江中药品牌
黑龙江省桦褐孔菌资源极为丰富,为我省特色药用资源,团队牵头与哈尔滨神桦汇康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了桦褐孔菌全产业链大健康产品研发,并受到“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中医药重大专项”的支持。通过桦褐孔菌规模化种植体系的研究、质量标准体系的关键技术研究、不同生物活性部位的筛选与评价研究及大健康产品研发,攻关了桦褐孔菌基源鉴定的标准及规模化栽培关键技术问题,解决了药源问题,制定了桦树茸地方标准,填补国内桦褐孔菌中药资源的空白。并根据桦褐孔菌的不同部位、不同物质组分开发具有不同功能的产品,为大健康产业链的产品开发和行业发展提供支撑,现已开发了具有防治肿瘤作用的“桦褐孔菌复合口服浓浆”,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整体构建的桦褐孔菌规范化种植体系、现代化生产加工体系、多元化健康产品体系、全方位产业支撑体系,形成了桦褐孔菌“资源种植-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工程化-产业化”的全过程的、全方位的健康产业发展技术创新链,促进了黑龙江省桦褐孔菌特色资源产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塑造龙江中药品牌。
案例3:发挥中药学科特色优势,助力新冠病毒防治
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的技术研发优势,结合“中药学”省级重点学科特色研究方向的良好基础,发挥研发团队形成的共性及关键技术。疫情期间,团队通过微信、公众号、校园OA 网等媒体手段积极宣传中医药防治新冠病毒的理论和中药药膳养生常识,并为《黑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献计献策,实施中医药防控技术推广。同时,遵循中医药理论,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原则,合理搭配中药组合应用,形成防疫组合拳,开发了具有“芳香辟秽、化浊解毒”功效的中药香囊、中药抗病毒免洗洗手液、中药四季养生茶,供我校师生及多个单位、公司广泛使用,总数达数万人以上,受到好评,新冠病毒防治工作成效显著。中药香囊等部分产品实现成果转让,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团队博士后申请的“病原体气溶胶快速检测技术下的医院内感染监测与风险评估研究”项目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资助,对于防治病原体扩散、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团队骨干在 2020 年中国药学会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做了“中医药防治新冠病毒的物质基础研究”主题报告,体现了团队及研究方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的积极作用,助力新冠病毒防治。
案例4:深化产教融合,开展行业培训,为基层输送专业人才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教育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利益融合、文化融合、技术融合、资源融合和人员融合,加快建设协同育人体系。以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实现了高校、企业、学生三者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与13家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多人参与到企业“国家重点新药研发”项目,并获得国家新药证书。与哈尔滨乐泰集团成立乐泰制药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团队人才智力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实现“产教融合、协作育人”目标,推进产教融合落地生根。团队多次承担了职业院校师资“中药学”专业国家级培训班,并受哈尔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承办“药品基层监管人员业务能力提升轮训班”业务培训,以药品基层监管操控和药
品生产流通质量控制为主导,完成哈尔滨市所辖全部城镇区域的120余个市场监管所的 190 名药品一线基层监管人员培训工作,对哈尔滨市辖区内药品监管的内涵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医药工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立足龙江、面向全国,依托“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药产业输送近500 名高素质人才,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发展。
案例5: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团队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目的,以“传承中华文化,共赴中药之约”为主题,针对哈尔滨市和周边区县中小学生多次开展了“中药之约”、“中药与人类健康”等科普活动,设置“‘药’你来寻宝”、“中药标本大赛”、“中草药小课堂”等多个内容。通过宣传中药文化,提高青少年对中药的认知,培养爱龙江的情怀,增强了青少年一代的中医药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于2018 年推出《关爱父母健康》慕课,科学介绍老年人机体特点、常见疾病防治、合理用药、急救措施、家庭护理等内容和方法,截至到目前,累计选课学校167 所,选课人数3.34 万人,为推动中国养老健康产业做出巨大贡献。推进学术交流,主办“中国-乌克兰天然药物发展论坛”、“中国商品学会第五届全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等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来自乌克兰国家医学科学院内分泌病理学研究所和第聂伯国立大学专家、刘昌孝院士、王喜军教授、邱峰教授等百余位专家学者做主题报告,为国内外医药领域专家、学者搭建了交流平台,定期邀请乌克兰国家医学科学院专家进行短期学术访问,促进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创中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坚持“四个面向”的研究生培养情况
(1)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团队研究生科研成果成效显著。
团队肩负起历史责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坚定创新自信、敢为天下先,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学科牵头,科研学术结硕果。近几年,在校生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得研究生创新项目21项,获国家级、校级及学科内各类奖学金100余项。年均10余人次参加“中国-乌克兰天然药物发展论坛”、“全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一带一路”傣药南药国际研讨会、“东北地区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多项学术活动,获“中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培根论文奖”等奖励7项。
(2)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团队研究生医药行业业内成绩斐然。
团队高度重视研究生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的意识培养,年均5%的学生,在读期间获得国家药剂师证书、临床试验规范标准证书和执业药师等各项资格证书,促进多项发明专利成果落地转化。其中,2017届研究生刘文彬在读期间,参与企业《注射用胸腺法新》等研究,并于毕业后获得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荣誉;2016级研究生严林荣基于企业研发课题《五层共挤输液袋》的研究,完成了《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包装刺五加注射液相容性研究》研究报告,其研究成果助力企业“五层共挤输液用袋”产品的国家注册和生产。
(3)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团队研发方向迎合医药行业难题。
肿瘤的难以突破,病毒性传染病的难以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及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目前我国药物研发所面临的挑战性难题,也是国家重大的需求,团队目前具有中药抗肿瘤药物和中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两个研究方向,同时具有黑龙江省预防与治疗老年病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均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设立的,疫情期间,发挥专业优势,多名研究生临时集结返校,与导师一起,开发多款抗疫中药产品,制作防疫宣传视频,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4)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团队研究生助力新冠疫情
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加强业内实操能力,深入学科研究,助推疫情环境下人民生命健康保障。团队研究生新冠病毒肆虐期间,守正创新,疫情之下担使命。联合行业导师,共同开发“中药免洗洗手液”和“中药香囊”等抗疫产品,自主经营“百草煎药室”为数百名抗疫一线人员煎煮清肺解毒汤,发挥中药人的使命担当。更有2018级中药学韩继鹏等多名学生为大众健康服务,获得“优秀抗疫先锋人物”称号。
团队近5年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
团队近5年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团队近5年发表/出版高水平论文/著作情况
团队近5年获奖情况
目前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学期间表现情况
近5年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考取博士情况